本文作者:小旺

食疗的发展,食疗的发展历史

小旺 12-08 12
食疗的发展,食疗的发展历史摘要: 人类什么时候开始一日三餐的?为什么?19世纪西方饮食文化?全球化下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意义?中国烹饪在春秋战国时期持续了多长时间?简述中国人的古代饮食的总体特征,求详述?人类什么时候...
  1. 人类什么时候开始一日三餐的?为什么?
  2. 19世纪西方饮食文化?
  3. 全球化下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意义?
  4. 中国烹饪在春秋战国时期持续了多长时间?
  5. 简述中国人的古代饮食的总体特征,求详述?

人类什么时候开始一日三餐的?为什么?

在最早的时候,人们没有“一日三餐”的概念,而是“饥则求食,饱则弃余”。到了商代饮食时间固定,实行”二餐制”,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大约就是上午十点左右;第二顿饭叫做餔食,又叫做“飧”,大约在下午四点左右。两餐制中,早餐是最重要的,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都是现做的饭。而第二顿就要简单一些,就是把早餐吃剩下的食物热一下。

食疗的发展,食疗的发展历史



至于“一日三餐”开始时间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生产发展粮食产量增加,庄子《逍遥游》中有“适苍茫者,三餐而反”,这时已经有三餐的记载。《战国策 齐策》中“士三食不得餍”,说士人一天三顿饭都吃不饱。也可见当时普通人家是吃不上三顿饭的。实际上,从周朝开始一直是“两餐制”与“三餐制”并行,甚至有“四餐制”,但是三餐也好,四餐也罢,都是贵族的特权,在《白虎通义 礼乐》中记载,天子四食;诸侯二三食;卿大夫二食。就“三餐制”的午餐来说,又叫“燕食”,就是“奉朝之余膳”,也是吃早餐的剩饭,时间大约是中午十二点左右,与现代午餐时间大致相同。但即使吃剩饭,也只是天子,诸侯的权利,连级别低一点的官员都享受不到,更不要说普通人了。

食疗的发展,食疗的发展历史



到了唐宋时期,社会生产比唐宋又有了较***展,经济繁荣,这时“三餐制”逐渐走进了普通群众家里,这时在诗文中中饭、中餐、午饭等词语大量出现,“山僧相劝期中饭”“向野聊中饭”,但也有两餐的“只把鱼虾充两膳”,而一直到明清时期,一直是三餐制与两餐制并行,午餐其实就是加餐,大都属于富贵人家和体力劳动的人,因为体力劳动的人,消耗大,不过不加餐影响工作,直到民国,一日三餐的习惯,才固定了下来。

食疗的发展,食疗的发展历史

19世纪西方饮食文化

19世纪欧洲吃面包。19世纪整个欧洲人吃的最多的食物就是面包。那个年代是欧洲战乱的年代,面包便于保存和携带。所以人们都吃面包。

面包也写作麺包,一种用五谷一般是麦类)磨粉制作加热而制成的食品。以小麦为主原料,以酵母、鸡蛋、油脂、糖、盐等为辅料,加水调制成面团,经过分割、成形、醒发、焙烤、冷却等过程加工而成的焙烤食品。

全球化下中国食文化发展的意义?

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要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所在。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原本从中国引进的食物也发生了不少改变,有些东西根据当地不同习俗口味做了相应的调整,毕竟食物在发展过程中总要发生一定的量变和质变。

中国烹饪在春秋战国时期持续了多长时间?

先秦时期是我国烹饪技术的初步形成时期。夏商周三代,青铜的发明和青铜器的大量供用,有了加热炊具和锋锐的切割刀具,调味也已成为厨师的又一大技能,中国烹饪的技术要素已经产生。

“断割(刀工)”“煎熬(火候)”“齐和(调味)”三者成为当时的中国烹饪技术要素。

烹饪技术体系的逐步完善

1、炉灶锅釜炊具的改善,烹饪用具的种类不断的增多。

2、烹饪技术不断发展创新,烹饪工艺出现较为完善的体系。在菜肴制作上、刀工处理、配菜、烹饪、调味、装盘等技术及其环节都已相对完善。

中国饮食的发展,从时间划分,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个时期。

这是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即从烹饪诞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共约7800年。此乃中国烹饪的草创时期,其中包括新石器时代(约6000年)、夏商周(约1300年)、春秋战国(约500年)三个各有特色的发展阶段。

简述中国人的古代饮食的总体特征,求详述?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烹饪王国”之称。中国烹饪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特点众多:

① 重视饮食。中国古人说“民以食为天”。孔孟食道所提倡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使中国古代更加注重追求饮食的品质与卫生,为我国饮食烹调技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风味多样。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习惯)&

③ 饮食以五谷为主。中国古代农业发达,农耕文明不断发展成熟,这就决定了我国以五谷为主食的饮食结构。五谷指的是稻、麦、黍、稷、菽这五种粮食作物。(习惯)

④ 四季有别。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习惯) ⑤ 讲究美感。拼盘,雕刻。

⑥ 食医结合。还有鸡汤可用于虚劳,当归羊肉汤可用于产后血虚,牛乳饮用于病愈后调理等等。 ⑦ 将哲学思想融入饮食意趣。中国人喜欢自己的思想和志趣融入到饮食中,中国古代食物讲究相生相克即是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思想在饮食方面的体现。

美食往往与节庆联系在一起。端午节粽子重阳节食饼饵,饮菊花酒,中秋节食月饼庆团圆,元宵节汤圆等这都是我们熟悉的例子。(习惯)&

使用筷子。筷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材质多样,具有轻巧、灵活的特点,一直使用到今天。(习惯)

⑩ 饮食与政治联系,赋予特殊的政治寓意。故将统治者称为“肉食者”。而老百姓一年只有重大节日或祭祖祀神的时候才;能够吃肉,所以平民为“蔬食者”。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oly-cloud.com/post/10079.html发布于 12-08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