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族饮食风俗大观-中华民族饮食风俗大观论文

春节有哪些饮食习俗?
春节俗称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这个时候,我国各地的人们都会举行盛大的活动来庆祝和欢度春节。春节在过去旧称为“元旦”,时间是农历正月初一。在辛亥革命以后,我国开始***用公历纪年,元旦就变成了公历元月一日,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了。节日期间,人们会相互拜年,有放爆竹、喝元宝茶、喝春酒、吃年糕、吃饺子等习俗。
正月初一这天,亲朋之间会相互拜年,一般都会请客喝茶、留客喝年酒。至于食物,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会做上一大桌的好酒好菜,鸡鸭鱼肉应有尽有,在一饱口福的同时,希望来年好运连连,吉祥如意。
另外,在一些以面食为主要饮食的地区,春节期间还有吃长寿面和馄饨的习惯。春节吃长寿面,寓意着可以长寿。春节吃馄饨,寓意着吉祥如意,粮食满囤。
(GSJ)
“腊八节”。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喝腊八粥在我国已有千年历史。腊,在远古时代本是一种祭礼的名称,夏朝称“清祀”,殷商称“嘉平”,周朝时改称“腊”。“腊”是从“猎”字演变而来,故“腊”“猎”相通。因为一岁之终,农作物已收晒完毕,农闲了,人们便到野外猎取禽兽,用来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称之为“腊祭”。南北朝时,农历十二月初八才被正式固定为“腊八节”,在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腊月初八这天,中国各地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富人还是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不仅清香甜美,而且能畅胃气,生津液,因而颇受人们喜食。随着时代的发展,花样越来越多的腊八粥已发展成具有地方风味的小吃。腊八,本身是个传统节日,又是年节的前奏,可以说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儿就是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腊八节后,春节将至,人们便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年糕
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汉代杨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
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饺子
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
咕咚健康发***啦~每周免费赠送1000份音频给大家作为***,本次送出的是四位国家级专业营养师倾心打造的减肥课程,7天带你走出减肥误区,教你轻轻松松瘦10斤。关注并私信发送「***」,即可免费领取课程链接,先到先得哦~
古代有哪些饮食习俗?
中国各朝各代的饮食风俗不尽相同,我就单论汉魏时期的吧。
汉朝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酒的酿造技术也更加先进,所以汉朝人喜欢喝酒,不管什么节日都喜欢痛饮一番,比如腊月饮酒,伏日饮酒,社祭饮酒。同时喝酒的时候还喜欢吃肉佐食。
腊月是因为岁末了,农活也忙完了,大家可以聚一聚喝喝酒暖暖身子;伏日是因为天气太热,早点归家,《汉书•东方朔传》记载天气太热,皇帝赐酒肉给众官,结果分肉的大臣迟迟未至,东方朔就抽出剑把肉分了,对百官说:“伏日当蚤归,请受赐。”然后就溜走了(东方朔还是一如既往的滑稽放荡(ಡωಡ) );汉代以前只有秋祭,汉朝出现春秋双祭,汉丞相陈平在家乡社祭时分肉分得公正,还得到了乡亲们称赞。
元旦的时候(周以十一月为岁首,秦把十月作为一年之始,汉朝的元旦是为正月),人们都喝椒柏酒,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正旦‘子妇曾孙各上椒柏酒于家长’。”皇帝也要摆宴犒奖群臣。
上元节始于汉朝,以表达汉武帝对天神至尊太一神的敬仰。这时候人们也喜欢喝酒作乐,还喜欢做点油豆渣饼,豆粥和酒水干肉来祭祀先祖。
重阳节也始于西汉,这个时候不喝雄黄酒,而是喝菊花酒,“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把菊花***下来,然后和黍米一起酿造,第二年就可以喝了。所以想体验古重阳节的,可以自己酿一壶菊花酒品尝品尝。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1.等级区别,王公贵族贫民日常饭食都有严格规定。详见《礼记•礼器》
2.摆放菜肴与坐席,古代讲究菜摆设规则,讲究敬客,尊长的座位顺序。详见《礼记•曲礼》、《礼记•少仪》
3.喝酒,古人说无酒不成席,更有专门的“依酒成礼”、“借酒助兴”、“以酒作乐”等说法。还有规定什么时候可以喝不可以喝见《尚书•酒诰》,规范也不少,如“献”“酢”“酬”
4.筷子,用筷子有很多忌讳,如客人不能过河夹菜,持筷子连手指都有明确规定,还有很多忌讳,什么放筷子在嘴里来回嘬差发出声音,用筷子敲碗,拿筷子在菜里翻···等等 很多。
三个少数民族的族名、服饰、习俗、饮食文化等?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
朝鲜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配穿鞋头尖翘的船形鞋。男子穿无纽扣上衣、深色背心、灯笼裤(称佩吉),戴漆纱围檐圆顶高帽。
傣族 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男子一般为小袖短衫、长裤,白或青布包头,冷天习惯披毛毯。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oly-cloud.com/post/10710.html发布于 2024-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