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菜品 食品历史文化介绍-烹饪菜品 食品历史文化介绍怎么写
中国有哪些名吃具有其诞生的历史故事?
中国的名吃数不胜数,大概每种名吃都有其诞生的故事,如果一一道来实在是太多了。简单说几个名吃和他们背后的故事吧。
1、腊八粥
腊八粥的来历不止一个,这里说个关于朱元璋和腊八粥的故事。朱元璋早年曾讨过饭,有一年腊月初八,他已经几天没吃饭了,饥寒交迫,忽然他看见一只老鼠钻进了洞,他想抓老鼠吃,就挖开了鼠洞,在里边却掏到一些米豆杂粮,于是他熬了一锅粥吃,免于冻饿而死。当了皇帝后,每到腊月初八这一天,他就要熬粥吃,以作纪念,也含有忆苦思甜之意。
从前,云南蒙自的一位秀才为了应考,他把自己关在南湖中的小岛上,日夜攻读。妻子每天给他送饭,因路远饭菜常常凉了,秀才便不爱吃。怎么办呢?一天妻子炖了一只肥母鸡,她用土罐盛了鸡汤,带上秀才爱吃的米线和佐料,用竹篮装了送去,当她端汤罐时,手被烫得缩了回来。原来,鸡汤上飘浮着一层厚厚的鸡油,保持了温度。于是,她把佐料放入汤内涮烫,再放入米线。秀才吃得热乎乎的,味道也觉着格外鲜美,大加赞赏。因为妻子送饭必须经过一桥,秀才便笑着对妻于说:“就把你今儿做的美餐叫做过桥米线吧。”从此,过桥米线便在民间传开了。
3、河间驴肉火烧
河间驴肉火烧据说起源于明初。燕王朱棣起兵谋反,杀到保定府徐水县漕河,打了一场败仗。在饿得饥肠辘辘之时,有士兵出主意要他效仿古人杀马吃。而马肉纤维比较粗,不是特别好吃,但是饥不择食,就把马肉煮熟了夹着当地做的火烧吃了。哪知味道还很不错。于是后来当地老百姓也开始杀马做“马肉火烧”,而且马肉火烧因为曾经被皇上吃过而声名大振。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因为和蒙古人打仗需要马。马成了战略物资,当然就不能由着老百姓夹火烧吃了。于是就出现了替代品——驴肉。驴肉纤维比马肉细腻,而且纯瘦不肥。河间驴肉火烧就在种种际会之下诞生了!
4、豆汁
北京人爱喝豆汁,并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犹如泔水般的气味使人难以下咽,捏着鼻子喝两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瘾,满处寻觅,排队也非喝不可。据说,乾隆十八年(1753),北京一粉房偶然发现发酵后粉浆生食酸甜可口,熬喝更好,于是有人上殿奏本称:“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招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于是源于民间的豆汁成了宫廷的御膳。
5、陕西岐山臊子面
相传周朝时,文王姬昌带人出外***,在渭河畔遇见一条蛟龙从水中腾空而起,张牙舞爪,残害无辜。周文王令将士一齐射箭,一时空中箭鸣不止。顷刻之间长五丈重千斤的蛟龙眼瞎喉断,从空中跌落下来。由于蛟龙肉食后有延年益寿和驱恶除邪的作用,文王让厨师将蛟龙剁成厘米见方肉丁,加上佐料烂成臊子,把煮好的面条捞在碗里浇上汤和蛟龙臊子。只吃面,不喝汤,再把汤倒进汤锅,如此循环不但将士们吃上了蛟龙面,就连当地乡亲也沾了光,品尝了鲜美的蛟龙面。从此,岐山人仿效这种吃法,将猪肉烂成臊子,浇汤而食,这就是世代流传千百年至今的臊子面。
相传三国时候,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诸葛亮亲自带兵去征伐孟获。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泸水有毒。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泸水的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但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军中带的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但是称为“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馒头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谢谢邀请!
一、豆腐:
豆腐这个食物很是有趣。有很多种吃法,以豆腐作为原材料可以制作出花样繁多的品种。譬如:水豆腐、干豆腐、豆腐脑、豆腐皮、臭豆腐等等。
关于豆腐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有的人认为最早是和乐毅有关,甚至有的日本学者认为豆腐起源于唐朝。但是,历史学界主流的说法,还是认为豆腐起源于刘安,也是西汉时期写了《淮南子》一书的刘安。相传当年刘安炼制丹药的时候,偶然之间,不小心将石膏滴落到豆汁之中。豆汁和石膏相结合,慢慢凝结成了豆腐。
二、过桥米线:
作为云南人就不得不提“过桥米线”。
关于过桥米线的起源传说多达五个,我就选择其中一个比较受大众认可的传说。
相传清朝年间,云南蒙自有一个书生,为了专心考取功名,白天到一个湖心小岛上读书,晚上回家休息,他的妻子在家做好饭送过去给他吃。
云南人都爱吃米线,由于路途比较远,送到丈夫手里的时候都冷了,根本不好吃。直到有一次,妻子炖了鸡汤,送到的时候,由于汤面裹着一层油,鸡汤还是暖呼呼的,妻子恍然大悟。打那以后,妻子在家炖好鸡汤,在将肉片和各种佐料都切得薄薄的,送到丈夫跟前的时候,在将米线和各种佐料一起倒入热乎乎的鸡汤之中,味道简直美极了!
因为妻子每次送米线,都要路过一道桥,因此得名“过桥米线”。
与其说是历史故事,不如说是历史传说。因为这样的故事,通常不会被正史收录,只能在野史中流传。下面,我们就来追诉一下这些美食的传说吧!
提醒:以下内容,大都来自民间传说,基本都是野史,我们看个开心就好哦~
据说年糕与伍子胥有关。吴王阖闾为了防止外敌侵略,命令伍子胥建筑城池。建成之后,吴王大宴群臣,惟有伍子胥闷闷不乐。他对手下说,如果我去世之后,倘若吴国被敌人攻打,百姓遭遇饥荒,你们可以在东门下面掘土数尺,或许可以救下饥饿的百姓。后来越国攻灭吴国,饥民遍野。这个时候,人们想起伍子胥生前的话,于是在东门下面深挖数尺,发现城砖是用糯米所做。于是,众人将米砖洗净蒸熟,饥荒得到了有效缓解(居然没变质,也没被蛇虫鼠蚁吃掉),后人为了纪念伍子胥,每逢新年就要蒸糯米年糕。
扬州有一种包子,叫天下一品包。据说乾隆在下江南的时候,尝遍了这里的各种包子,但是都不满意。最后他的贴身太监告诉店家,皇上喜欢吃的包子,必须滋养而不过补,美味而不过鲜,油香而不过腻,松脆而不过硬,细嫩而不过软。
一位姓丁的师傅心想,滋养莫过于海参,美味莫过于母鸡,油香莫过于肥肉,松脆莫过于冬笋,细嫩莫过于虾仁,每样用一点,口味就是刚刚好。于是把这五种食材,切成了小丁,然后当馅做成了包子,乾隆皇帝果然非常喜欢,还为他们题了“天下一品”这四个大字。从此,五丁大包得以名传天下。
多年以前,英国人在吃烤鸡的时候,都遵守非常刻板的用餐礼仪,他们必须用刀叉,来把烤鸡一块一块地切开吃。众所周知,烤鸡这种东西油汪汪的,在盘子里滑来滑去很难固定起来切。后来,中国大臣李鸿章去访问英国,看到了烤鸡之后,拿手抓起来就直接吃。英国目瞪口呆,然后便纷纷仿效,从此英国人便废弃了。
有一天李鸿章命令手下人,把英国西餐的原料统统放到锅里面,然后炖成一锅大杂烩。这冲天的香味,把附近的英国使臣全都引来了,这帮馋涎欲滴的人问李鸿章,这到底是一道什么大菜?李鸿章回答他们说,这就是一锅杂碎而已。从此,便有了李鸿章杂碎这道著名大菜。
下面这道美食来自日本,它的名字叫目黑的秋刀鱼。据说在江户时代,一个王爷到目黑附近打猎,到了中午饥饿难忍,便命令手下去寻找食物。他们恰好找到了老百姓烤的秋刀鱼,把它送给王爷,王爷觉得这东西真是美味,所以大加赞赏。过了一段时间,王爷又想吃秋刀鱼了,于是命令厨师重新做一遍。
厨师做得非常精致,他把秋刀鱼的鱼刺去掉,只留下净肉,做成鱼丸送了上去,王爷认为味道并不那么好,然后***感慨,秋刀鱼还是目黑的最好吃。
从此,日本多了一个成语,叫做“目黑的秋刀鱼”。如果翻译成中文,那就是“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蜜不甜”。
很多人都知道,苏轼不仅是个吃货,还是个落魄的吃货,而伴随着他人生起起落落,流传至今的,除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还有那些经典的美食。
北宋文豪苏轼,首次进京参加科举考试时,就被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赏识,年少成名,正准备要大展身手时,却因母亲病故不得不回乡守丧,回朝后又因父亲病逝再次回乡。等他再次回朝,局势已经大不相同。
苏轼在湖州知州任上,向宋神宗奏表谢恩,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的文字却被新党断章取义,说他讽刺新政。
很快苏轼便被逮捕押往京师,关押在御史台,这也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后来因为宋朝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逃过一死,被贬至黄州。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这首千古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写于他仕途最为失意的时候。被贬黄州,任的黄州团练副使一职并无实权,苏轼此时心灰意冷,多次游览赤壁山,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
闲暇之时还开垦了一块地,偶尔种种田。更重要的是,他开始走上了吃货的道路。
“自笑平生为口忙”到了黄州之后,苏轼解锁了他的新人设—吃货。挖竹、煮鱼、做饼,十分丰富,还将这些具体[_a***_]法写进了诗文中,《煮鱼法》、《东坡羹颂》,最重要的是记载了东坡肉做法的《猪肉颂》。
在宋代,肉食一般以羊肉为主,猪肉并不受人待见,“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在苏东坡的影响下,猪肉开始被人们接受、喜爱,到明朝时期,猪肉一跃成为了中国吃得最多的肉食。而东坡肉这道名菜,被传承至今,享有盛名。只是到了如今,东坡肉的料理方式,与苏轼的略有不同。
现在东坡肉的做法,应该是从明朝开始传下来的。半肥半瘦的猪肉,过水后切成整齐的***块,放入锅中,加入酱油、糖、料酒等辅料,小火炖煮。成品菜都是红得透亮,吃起来软而不烂,肥而不腻。
那苏轼煮的东坡肉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苏轼的《猪肉颂》中写道“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可见苏轼在煮东坡肉时没有那么多花样,并没有加其他调料,只是有一点不曾改变,那就是用微火煨炖。
羊蝎子
苏轼刚从黄州被赦免回京,不久得罪了保守派的司马光,于是又遭陷害。这次,他被流放到了广东惠州。
苏东坡被贬到惠州之后,喜欢上了当地的荔枝,在诗文中表现出了他对荔枝的喜爱,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还是这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荔枝虽然是岭南地区较为平常的水果,但毕竟不能当饭吃。因为被是贬至惠州,苏东坡还是一如既往的穷,买不起好的羊肉,于是他只能买当时十分廉价的羊脊骨,只需要几文钱,有时候屠户心情好还会免费送。
准备好羊脊骨后,切成小段,放入锅中小火煮炖,煮熟后捞出,滤干水分,再浇上黄酒,腌制一会。之后准备碳火,将腌制好的羊脊骨放在架上烤一会,再洒点盐调味,美味的羊蝎子就是从这而来。
苏东坡怕是怎么也想不到,原本没有人要的羊脊骨,千百年后会受人们喜爱,还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羊蝎子”。
生蚝
在惠州待了三年之后,苏东坡再次被贬,这次是当时十分荒凉的海南儋州,据说在宋朝,流放海南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海南儋州十分荒凉,生活条件极其恶劣,肉食是十分稀罕的东西。这时苏东坡将魔爪伸向了大海,很快,他就发现了海南独特的美食,生蚝。
苏东坡还作了一首词《食蚝》:“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苏东坡甚至还写了一封信给儿子:“食蚝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叮嘱儿子千万不要告诉朝中的士大夫,我怕他们跑来跟我抢。
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大赦,苏轼终于得到赦免,此时苏轼已经是六十四岁高龄。
1101年,苏轼在回京途中经过常州,有画师为苏轼作了一幅画像,此时苏轼感慨万千,当即自题了一首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当年,苏轼在常州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苏轼的一生,无疑是悲苦的,三起三落,屡遭贬谪。但正如苏轼《老饕赋》中所作“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苏轼宠辱不惊,并不自暴自弃。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就地取材,用美食装点人生,为苦难的生命增添了几许光亮。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oly-cloud.com/post/3410.html发布于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