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谱文字说明 饮食风俗的特点-食谱文字说明 饮食风俗的特点是什么
你如何看待中国的饮食文化?原因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其实最大的关键词是挑,而且是有资格的挑。
刚毕业那会,我在一家美食杂志工作,曾经***访过德国旅游局中国区负责人,他是个在中国生活很多年的中国通,我们聊起中国和德国的饮食文化和异同时,他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太丰富了,应该拿整个欧洲与中国比才可以。
从古至今,中国幅员辽阔,水中游的有海里、江里、湖里、河里的,土中有平原、丘陵、崇山峻岭、峡谷、森林、沙漠、草原,蔬菜、水果、肉类、谷物等各种各样的食材都有。食材丰富,加上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有国力强盛的时期,军事强大、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满足了基本的温饱之后,安居乐业的中国人有更多的时间、条件和心思去发现、创造更好吃更特别的饮食,人们的口味会越来越挑剔,越来越个性化。
演化至今,中国不仅有八大菜系,更有数不胜数的各地特色菜,每个省每座城市甚至每个县都有众多千奇百怪的特色饮食;加上现代科学的发展,西方的烹饪手段和新食材的加入,使得中国饮食文化变得更加博大精深,也更加挑剔。中国人精神生活和追求,因为某些历史原因在这几十年缓慢发展,但饮食文化一直在高歌猛进;中国人对于吃的追求,几乎是是世界最特别的一个民族,因为从古至今中国人吃的太好了。
容颜易老,韶华易逝,唯美食与你不可负
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来没有国家或者地域的饮食,像中国美食一样充满了艺术性。民以食为天,食以美为先。
中国的许多文化和节日基本都跟吃有关系,年三十要吃年夜饭,端午节要吃粽子,冬至了要吃饺子,工作叫饭碗,吃的开讲的是人际关系处理的好,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说的就是一个人的能力。
受中国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学说,艺术审美,民族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影响,劳动人民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
单就地域来说,由于气候物产等造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分为鲁菜、川菜、粤菜、江苏菜、闽菜、浙江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各个菜系各有所长,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特色,并饱受全国各地人民喜爱。
中国的烹饪技巧繁多,常用烹饪技法24种之多,炒、爆、熘、炸、烹、煎、贴、烧、焖、炖、蒸、 氽、煮、烩、炝、腌、拌、烤、卤、冻、拔丝、蜜汁、熏、卷。
说道中国饮食文化不得不提到满汉全席,许多人都以为满汉全席是108道菜,其实不然,108道菜只是满汉全席的入门门槛,满汉全席共计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整个算下来满汉全席应该是三百二十道菜品。
我们耳熟能详的相声《报菜名》其实就是满汉全席的,而《报菜名》最早的时候就叫《满汉全席》。
中国饮食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功力高深的厨师,制作出来的佳肴不仅仅在色香味上给人以物质上的享受,更是在形和器的配合上使得饮食得以升华更像是艺术品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
中国最火的最成功的记录之一《舌尖上的中国》应该数得到吧,可见人们对于美食向往与喜爱,当然不仅今人,古人甚至圣人也难逃美味的诱惑。
历史上许多名人关于饮食更是留下诸多传说,一骑绝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应该是古代为了吃最拼家底了,而商朝的开国之相伊尹,更是用他首创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直接被他用来治国,而伊尹也被誉为“中华厨祖”,老子更是提出了“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观点,孔子教学虽然不直接收钱,却要求***要上交四壶酒和束脩(xiu),而束脩就是十条捆绑在一起的干肉,在整个《论语》中“政”和“食”同样出样了41次,可见在孔子眼中饮食甚至跟政务是同等重要。
当然还少不了我们食神级别的玩家,那毋庸置疑就是苏轼,苏轼不仅喜欢吃,更是喜欢研究吃,主要是由于经常被贬,穷的没钱买高大上的食材,于是他就自己琢磨。他甚至把当是士大夫看不起只有底层人士才会吃的猪肉,研发出了东坡肉。由于味道绝美甚至引起了吃猪肉的风潮,甚至如今关于东坡命名的菜品和酒楼没有一百也有八十吧。
关于中国饮食文化最后要嘉奖的是如张弿这样经常出使的人,他们虽然不是吃货,也没有专门研究吃的,但是他们把许多原本中国的没有的食材带回了国内极大的丰富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材料,如今我们才能吃上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
来下面开始你们的表演,谈谈你最喜欢吃什么吧,你们那儿最有特色的是什么吃的,你都知道有哪些食物是从国外流传进中国的呢?
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种类多样、无与伦比、历史悠久……整一个感觉就是几句话说不清楚的。篇幅有限,分享几点自己了解的知识和看法吧。
1.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漫长历程,有自己的特征。
饮食生活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既往过程,积沙成塔,很难有“突发”的标志***来划分。如果粗略判断,中国饮食文化可以大略划分几个阶段。从人类会用火、食用熟食开始,史前阶段很长。从第一个国家夏王朝建立,三代2000多年,饮食初步发展。两汉被称为“中华饮食文化民族风格奠基期”,饮食区域性特征显现。三国两晋的***、隋唐的统一,不同角度地加强来南北饮食的交流,中外交流,整体属于深化、兴旺发展。 两宋是饮食文化繁荣时期,饮食业相当繁荣,汴京、临安都是商业大都市。明中叶到清代中叶,中国饮食进入历史的鼎盛时代。后来政治***一直到20世纪中叶,中国饮食两极分化,上层社会的畸形繁荣和果腹阶层大众的三餐难继。
2. 现代中国饮食文化还是一个进行时态,不断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0世纪中叶以来,就是所谓“现代时期”,实现来中国饮食文化历史上物质与精神领域的两次前所未有变革。物质领域,表现为“吃饱”和开始“吃好”,两种人群的数量不断增长。精神领域则是大众饮食思维的解放,社会饮食文化观念的解禁。食物原料和品种增多,农贸市场和超市的消费和引导作用增强,餐饮业服务社会的职能在拓展,如今外食(外卖)比重增加。食品质量问题不断出现又不停解决,生存与生态问题出在矛盾和协调状态,饮食营养、[_a***_]、安全、文明指数逐渐积累,这是现代饮食文化的特征,也是未来的关注点。
3. 中国饮食文化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从学术角度和社会关注度来说,饮食方面相对滞后,历史上一方面很重视“吃”的文化,但是专业研究又很少,文字记载较少。现代的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缓慢开始,很长时间又是被烹饪、菜谱占据,文化内涵的深度分析基本就近些年成果显著些。 有人说为什么中国饮食文化如此丰富,却没有完整的学科体系,没有成为哪所高校的强项呢? 其实很难,除了在一些大专院校的烹饪系,大学里很少有饮食文化的学科,可能是研究饮食文化涉及内容太广泛,很难一个专业涵盖,典型的交叉学科。
4.饮食文化研究有广阔前景和实际需求,未来值得关注。
国外尤其欧洲国家很流行食学的研究,中国近几年也有,研究人员背景复杂,内容涉及农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营养学、烹饪学,还有理科实验,关注点有些是整体的关注人类饮食发展问题,有些比较细,可能某个地区,某种食物,某个菜,某种饮食习惯、风俗等。
GSN
有什么书是描写各位作家及学者对美食的随笔散文的书?
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 通常指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或指听课、读书时所作的记录。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
你讲的那本书叫做《舌尖上的美食》。是由杨建锋所写的随笔美食,有图有文,可以学习一下。
下面介绍这几步关于吃的散文。有兴趣可以读一读。
《汪曾祺谈吃》
这本书记录了汪曾祺38篇散文。
谈吃不能就吃论吃,汪曾祺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围,以生花妙笔向读者呈上一道道有色有味的美食。
不过是一道日常小吃,却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风情,又调和了制作者的心意,还有汪先生与家人朋友的回忆。
汪曾祺的语言拆开来看,都很平常,放在一起,就别有一种韵味。
《无非求碗热汤喝》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知名作者张佳玮暖心美食随笔。从家常食话,到零食小点;从应景吃食,到各地风物,从文化掌故,到童话臆想……引经据典,深入浅出。有吃,有文化,有故事;关于吃,吃什么,怎么吃;更关于吃的心情,陪你吃的人,你吃的时候想着你和你想着的人……
《雅舍谈吃》
梁实秋先生是公认的话语世界中的一代文化宗师之一。
关于读《雅舍谈吃》的忠告:欲读此书时,手边必须得有吃食。
梁先生笔下的食物着实令人口齿生津,馋涎欲滴,很普通的食材在他那里都变成了美食。想起我平日里,若馋瘾犯了,一时没吃上的东西能念叨好几天,最是难熬,直至吃上了,满足了为止。正应了梁先生那句“人之最馋的时候是在想吃一样东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期间。”
《随园食单》
清代大学者袁枚在治学之余对饮食文化也情有独钟。由于他在诗士林的声望与地位,使得他 常常成为各地门生故旧,社会名流宴请的对象。
而他每次遇上美味佳肴都要让自己的家厨向 主人的厨师学习烹饪之法,以至四十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珍贵的食谱,于是就有了这本《随园食单》
如果你是文艺青年,那强烈推荐这本书!袁枚到底是个狂放不羁、风流倜傥的江南才子,——所以人家能写出“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的句子,还带着“钱塘苏小是乡亲”的印章到处晃。。。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oly-cloud.com/post/6259.html发布于 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