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饮食文化 食品历史发展,特色饮食文化 食品历史发展趋势
腊八节的历史,民俗,文化是什么?
腊八节俗称“腊八”顾名思义即腊月初八,
说起腊八大江南北都知道是日要吃“腊八粥”所用材料各地有所不同,相同的是都用糯米。
可能各地方言的叫法也有不同,我的家乡是叫“糊心抓”意思是将近年关了,一年的所有烦心事都不要去想、不要去纠结了,要高高兴兴与家人团聚,快快乐乐的过大年才是上策。说来也怪,古人以为人的思考是要用“心”来完成的,所以凡涉及到思考都只说“用点心”“操点心”,赵本山徒弟宋小宝的名言就有“海燕哪,你长点心吧”。其实科学证明人思考是要用大脑来完成的,所以就发展到现代人说不善思考的人是“你脑子进水了吧”,“你脑袋被门夹了”,“你脑袋被驴踢了”等等不一而足。
还有一个习俗大家可能都知道,这就是腊八节大多数人是要做“腊八蒜”的,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蒜寓意“腊八算”,也就是说一年到头了该算算账了,不论是自己欠别人的还是别人欠自己的,都要算清楚,该要的要该还的还,讲究不欠隔年帐。甚至有人说:“只有腊八这天腌制的蒜腌制好后才能是绿的”,是不是有道理,诸位有兴趣的话请说来听听。
腊八节的由来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腊八粥
叫“七宝五味粥”。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腊八节吃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
腊八节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腊八节吃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节吃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腊八节祭祀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 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
腊八节的起源
腊八节因腊日而来,是农历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日期为腊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腊八节的习俗
1、祭祀
古代祭祀的对象有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
2、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3、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4、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在中国,有腊八节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每逢农历腊月初八那天,人们就吃用五谷杂粮混在一起熬成的粥,因为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所以人们都叫“腊八粥。”
腊八节的历史由来
在我国文献中,腊日节的最早雏形可以追溯到夏代,后来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代,《史记》记载,公元前326年,秦国君主在腊日搞了腊祭活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把这个活动改称为“嘉平”。
到了汉代,正式改称为“腊”。在古代,这个“腊”本身就代表着腊日节的两个重大活动,一个是祭祀祖先,一个是祭祀各路神灵。起初这两个腊日节重要活动还是分开进行的,到了唐宋时期以后才逐渐合二为一。
腊八这一天喝腊八粥这一习俗的来历,是和佛陀成佛的故事有关的。因此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腊八也就成了佛祖的成道日。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腊八这天,各寺院熬制佛粥赠予人们。
腊八这天民间百姓要喝“腊八粥”的习俗,文字记载是从宋代开始的。徐珂《清稗类钞》即云:“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日,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相沿至今,人家亦仿行之。”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
腊八节的民俗和讲究
曾经的腊日节,有很多民俗讲究。比如出游、回家团聚,甚至也有跟腊八粥相似的食品。
腊八节最著名的民俗活动就是吃腊八粥。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原料因各地物产和饮食习惯不同而有别。
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西宁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粥,做成麦仁饭。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腊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直到蒜变成绿色。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腊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我的家乡河南商丘一带每年腊八节,这天家家户户都会煮上一锅好喝又暖身的腊八粥(八宝粥)。一家人围在一起喝粥,暖暖的味道,更多是一家人欢聚的温馨。同时院里的枣树用刀或斧头,砍上几下,摸上腊八粥,这样明年结的果子就多了。
还有吃过腊八饭就把年夜盼之说。
宋朝吴自牧撰《梦粱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此时,腊八煮粥早已民间食俗,不过,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众臣。《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宫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光绪顺天府志》又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
每年腊八节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你知道哪些历史名人与美食的故事?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皇权,刘秀在南阳起兵被王莽追杀,又饥又饿来到一个村庄一户好心人家中无面只有一点小麦拿出 煮给刘秀吃,因有追兵又饿的很水刚开就说开以吃,从此麦仁就成了一道美食,这个村庄因此得名麦仁店,并且这个村的麦仁水一天就软香可口好吃,别的地方就要反复煮才可吃。
谢谢邀请,这就不得不说马上要到来端午节了。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
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
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
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话,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老人托了个梦,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数仍是被鱼虾鳖蟹吃了。”
老人问屈原:“还有什么办法呢?”
屈原说:“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龙的样子,因为鱼虾鳖蟹属龙管辖,它们不敢吃龙王的东西。”
从那以后,年年端午节那天,人们划着龙船到汨罗江送粽子。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乾隆,本身就是喜欢下江南,所以与他有关的美食应该不少!难忘鱼头豆腐
据说,乾隆皇帝微服出访到了吴山,在一户人家避了半天雨,饥寒交迫,求主人弄点吃的。这家的主人叫王润兴人称王小二。他见来客遇雨狼狈不堪,煞是可怜,但家中贫困,寻来找去,只能用半个鱼头和一块豆腐做了个鱼头豆腐。乾隆一见,顿觉香味扑鼻,吃得津津有味,觉得那汤远胜过宫中的山珍海味。
回京后,不管御厨怎么下功夫,没有一次比得上王小二。后来,乾隆又来杭,又来到他家要吃鱼头豆腐,并赏银让他在吴山脚下开饭店,亲自提笔写下“皇饭儿”三个大字。
作为一个地道的福建福安人,我不得不说我们福建的光饼,我们的光饼是为了纪念抗倭英雄戚继光。
相传明嘉靖四十二年,抗倭英雄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连续下雨,军中无法开火,戚继光便下令烤制一种最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十分方便携带。并且后面,这小饼流入民间,不但普遍食用,而且还成为祭祀神灵祖先必备的供品。后人感念戚公,便把这种小饼叫作“继光饼”。
福建的光饼有很多种,有建瓯光饼,闽清光饼,永泰葱油光饼等,而作为福安人我必须介绍福安光饼。福安光饼传承了戚继光发明的光饼,中间有一个小孔可以用线串起来。并且清明节的时候可以用来祭拜祖先。
光饼的吃法也有很多,光饼干吃,光饼夹豆芽等最爱吃的还是光饼夹海蛎包,福安人称之为“福安式汉堡”🍔。
光饼不仅好吃,而且还会养胃,光饼里头含有少量的小苏打,对于胃酸过多的人来讲无疑就是一种好吃的胃药。
谢邀~
历史名人与美食间的故事有很多,举几个例子~
首先要提的是张翰(张季鹰)。
他是个为了家乡美食不要官职的人,留下来最有名的典故便是莼鲈之思。
《晋书》载:张翰曾被齐王司马冋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司马冋执政期间,他预感到祸事不远,有退隐之意。
后在洛阳,因见秋风起,乃思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后世很多名人诗歌里也都有对莼鲈之思的情节。
第二个要提的是苏东坡。
苏东坡算是最有名的吃货和[_a***_],留下来的诗篇里对食物,吃,烹饪皆有之。
最有名的,自然是东坡肉了~
第三要说的是伊尹。
他被认为是中华厨祖,自小被庖厨抚养。
他曾“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
这种能将治理天下比作做菜,对调和滋味,把握火候等烹调技法了如指掌的先贤,与美食定有不解之缘~
第四要说的是孔子。
大思想家对吃很讲究。
《论语》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种对美食的要求,也在儒家思想主导的鲁菜里有所传承…
第五个是虞悰 。
他是《食珍录》作者,是南北朝时的名门之人,也是皇帝的布衣之交。
虞悰做出的食物美味程度连宫里的厨子都比不了。
有一次齐武帝萧赜吃了他的扁米粣等美食,想求食谱,虞悰却不肯给。后来萧赜醉后身体不适,虞悰才献了醒酒鲭鲊一方…
最后再说个美女。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爱吃荔枝的杨贵妃,让我们看到了女人对食物的执着,帝王对美人的执着,当然,还有劳动人民的辛劳和最早的冷链物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oly-cloud.com/post/820.html发布于 05-11